作者:赵海东
来源:《北方经济》 2020年第6期
赵海东
摘 要:**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内蒙古应该发挥能源资源富集、绿色农畜产品供给和军工等产业的优势,围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农牧业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凸显了内蒙古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及生态安全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产业发展配套性,强化产业竞争力,融入国家战略,保障四大安全,既是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举措,也是构建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四大安全
经济学认为,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两大类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也叫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而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作为外生变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冲击,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从总供求模型分析看,当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外部冲击导致供求减少,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使经济“雪上加霜”。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5-2019年GDP增速分别为6.9%、6.7%、6.9%、6.6%和6.1%。联合国5月13日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3.2%,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5%,发展中国家经济萎缩0.7%。2020-2021年,全球经济产出累计损失将达8.5万亿美元,几乎抹去过去4年的全部增长。IMF预测2020年亚洲经济将是零增长,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速将降至22年来最低水平。
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目标,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重要策略,稳住了中国经济的“根基”和市场预期。消费持续改善,2020年1-5月市场销售连续3个月好转,5月份商品零售规模已接近去年同月水平,网上零售加快发展;发电量和用电量降幅收窄,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3.1%,但降幅较1-4月收窄1.9个百分点;1-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2.8%。其中,一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1%和5.2%,二产、三产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4%和6.3%。10个省(区、市)用电正增长,其中云南、新疆2个省(区)增速超过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5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经济运行秩序重回正轨,部分工业实物量指标明显回升。而内蒙古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8个百分点,主要指标保持恢复改善势头。
一、保持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需要“四大安全”保障
联合国研究认为,全球经济遭受重挫的重要原因是全球需求被抑制、供应链中断。为遏制疫情蔓延,全球多数经济体普遍采取严格防控措施,世界范围内人员、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全球化和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使全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国家紧密联系,相互依赖。截至2018年,全球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量达9.7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贸易额的52%,一国经济
对外高度依赖,决定了其高度不自主。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经济整体增长要好于欧洲和美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相对稳定的表现会带领东亚地区率先复苏。IMF预估,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1.2%,2021年预计恢复增长9.2%,将是最快从疫情中复苏的国家,并显著推动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恢复。国际机构的预测,是基于虽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体系,但是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决定了中国中长期的比较优势地位仍然相对稳固。**总书记在多次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越是在国际环境变动、国际格局重构时期,能源、粮食、交通等基础性产业在抵御外部冲击、恢复经济生产中的作用越明显。
二、反思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善产业链供给体系
随着我国不断复工复产、一揽子规模性政策的推进,经济持续复苏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较高风险、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借鉴大量西方经济学思想指导我们经济与产业发展,疫情的冲击迫使我们反思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善产业链供给体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谈劳动分工,认为竞争产生分工,分工产生专业化,专业化产生效率。主流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甚至完全依赖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基本假设,并将其当作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全球分工与贸易格局向产业链层面广泛延伸,使得分工更加细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体系,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截至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作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占全球出口贸易额的19.2%,201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约有17%的出口被视为“中间产品”,这意味着它们是其他企业用来生产成品的零部件投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亚洲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表,2018年,在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国外中间品总投入中,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分别占16.9%、12.9%、10.9%和10.5%。然而,斯密的分工理论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分工网络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或者其间有主体彼此不睦,分工链条发生断裂,则整个生产链条会断裂进而全部失效,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个产业如此,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企业或国家绝不能过于依赖他人,关键的核心技术、供应链体系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据《纽约时报》报道,疫情期间,美国奶农平均每天要倒掉1400万公升牛奶,因为疫情导致牛奶的加工、包装和运输环节成本太高,与其花费高价将牛奶送到消费者门口,不如自己低成本倾倒。对比鲜明的是,伊利股份等中国乳业巨头在疫情期间营收稳定,因为它们早已构建了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完善安全产业链合作体系,而不是完全分工合作。
三、内蒙古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着力点
从国家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和内蒙古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看,完善产业链供给体系,保障国家能源、粮食产业安全,内蒙古的着力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建设多轮驱动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内蒙古发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2位,其中风电居全国第1位,光伏居全国第9位,在传统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规模优势和竞争力。以煤层气、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绿色清洁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国煤炭占82%、油气自给占7%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因此,内蒙古一方面应在现代能源上保持规模优势,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传统煤炭和火电的技术研发,
利用微矿分离技术与清洁水煤浆燃烧技术等可以最大限度克服传统能源的污染问题,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和绿色化,形成煤、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二)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情况下,提高农畜产品产量,提升绿色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同时,农畜产品生产也要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控制种子基因资源,保护种子安全,提高农牧业生产与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的融合,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三)发挥基础材料资源优势,保障国家基础材料供给安全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围绕新材料等行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四、更好推进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将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六保”“六稳”政策紧密结合
“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将有约3430万人跌入“极端贫困”,到2030年,“极端贫困”状态下的人口将新增1.3亿。联合国首席经济学家埃利奥特·哈里斯指出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的速度和强度不仅取决于公共卫生措施减缓病毒传播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各国保护民众、特别是最脆弱社会成员就业和收入水平的能力”。因此,推进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须把产业发展与吸纳就业相融合,在产业体系建设中实现就业任务和目标。
(二)完善产业配套,推进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工业化进程看产业布局,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以要素驱动为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劳动生产率较低,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布局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具有优势的地区;工业化中期,产业布局以投资驱动为主,铁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大规模生产和投资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配套产业、前后关联产业向区域内聚集,与区域外联系增强,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增强;工业化后期产业布局以创新驱动为主,随着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通信技术发展,横向产业分工进一步加强,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活动聚集的扩散效应逐步彰显,区域专业分工协作体系逐步形成高级生产要素集中的区域,包括人才、技术、资本等;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布局以财富驱动为主,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入,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群成为产业聚集区。
现代企业布局除考虑区位、资源等传统因素外,特别关注产业的配套性,包括产业上下游关联、前向后向关联、侧向关联,以及服务业、人才、科技平台等产业发展所需配套性产业与要素。这方面恰恰是内蒙古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因此,强化内蒙古能源、粮食等产业竞争力,保障四大安全上,要围绕产业,做足配套性文章,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完善生活配套,推进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技术与人才,高端人才,即人力资本具有资本属性。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既是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本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内蒙古公共设施与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此次疫情的爆发暴露出自治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些短板。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补足短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重要启示。按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内蒙古市县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防疫卫生服务功能仍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投入力度仍需加大。落实中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积极把握机遇期,有望培育新的增长极。重点推进大数据中心、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车联网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等项目的统筹谋划储备,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将有力提升自治区在全国大数据网络布局中信息枢纽地位。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康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