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20-05-05 来源:趣尚旅游网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事先的预设教学,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那样的课堂是很难想象的。课堂生成是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宝贵资源,重视并有效利用课堂的生成,会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课堂生成的基础

课前精心预设,是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基础。

(一)创设情境,轻松生成

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生成和感悟。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最后环节,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唐僧带回两盒人参果,他分给悟空一盒的1/4,八戒看了,连声说“我要那一盒的1/3”。师傅笑着答应了。猜猜谁得到的人参果多,为什么?学生在这样富有情趣的比较情境中发现:每人分到的人参果个数,不但跟分数有关,而且还和总个数有关,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巧妙暗示,自主生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发现,新知识才能更好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一个椰子罐,并且特意把椰子罐上包装纸的一小角翘起来。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椰子罐,然后再放在手里转来转去,突然有学生把那翘起的角轻轻一拉,大家惊奇地发现:撕下的包装纸原来是一张长方形纸。整个小组里非常激动,接着有人建议把包装纸沿着椰子罐围一围,看看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生成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留下空间,促进生成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留下自己思考、表达的空间。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中,考虑到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小数,因此我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阴影部分占3份。问学生:阴影部分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为什么?在学生想到小数3/10和0.3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让学生在正方形中通过涂色,再创造一个小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在自主生成新的小数的过程中,也建立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是十分之几,也可以写成零点几。从而理解了一位小数的意义。进而,我又让学生利用圆片表示一位小数,通过比较逐步抽象出: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很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留下适度的空间,学生有可能表现得比教师预想得更好。

二、不拘预设,课堂生成的关键

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因此,我们除了

课前精心预设之外,在课堂中更要尊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意外生成,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一)善待并机智应对意外

课堂是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学生时常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生成,这些生成既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也是学生灵感迸发的创造。例如,教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预设的教学顺序是:出示一个长4㎝ ,宽3㎝长方形,然后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得出面积;然后再出两个类似的例子,归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

在讲完第一步的第一个例子时,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因为长4㎝ ,宽3㎝,长乘宽求出来的就是面积。”见此情景,我马上调整教学:“他说长乘宽就是面积,说得对吗?”同学们有的说“对”,有的说“不一定。”于是,我又说:“我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那位回答的学生,积极性特高,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本来是由我提供例子,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现在变为由学生主动寻找例子验证公式,学生更加主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二)善待并巧妙点拨错误

学生在课堂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因为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肯定也不同。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正确对待,寻找错误的根源,再通过其他学生的分析和补充,把错误转化为再一次针对性的新学习。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我自认为每一个环节都教学得非常到位,但在判断“c×c可以简写成2c”时,居然好几个学生都认为是对的。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轻轻一笑,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一只只手举出来了:“我认为不对,因为x×x=

x2,所以c×c= c2。”“2c就是2×c,表示2个c相加,所以是c+c = 2c。”……善待并

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巧妙点拨,通过学生的补充和解释,使学生的认知难点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三、开放适度,课堂生成的保证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中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但是,古人云: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度”,开放也要适度。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为了体现的课堂的开放性,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开放的例题:猴妈妈带回了一盒桃(不知道是多少个),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该怎么分?学生都说要平均分成4份。老师又说:这一盒桃,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个,你猜猜看,有多少个?把它画出来,再分一分。教师的想法很好,想从学生中找到一些题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题材进行比较,感悟分数的意义,但可惜的是:学生没有出现教师需要的那些数据,而是画了很多个桃,再慢慢地分,既浪费了时间,又难以组织教学,最后教师没办法,只能拿出自己原来准备好的数据,进行教学。与其这样做无用功,还不如直接教学:如果盒中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是几个呢?如果8个呢……最后再拓展延伸:如果盒中有100个桃、1000个桃呢?还可以分其他的物品吗……这样教学,教学过程清晰自然,重点突出,而且开放延伸适时适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适度开放,才能保证生成的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