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复习——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附详细答案

2024-07-12 来源:趣尚旅游网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过点A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分别交函数y= 图象于点B,C,直线BC与坐标轴的交点为D,E.

(1)当点C的横坐标为1时,求点B的坐标;

(2)试问:当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运动时,△ABC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ABC的面积,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试说明:当点A在函数y= (x>0)图象上运动时,线段BD与CE的长始终相等.

【答案】(1)解:∵点C在y= 的图象上,且C点横坐标为1,

∴C(1,1), ∵AC∥y轴,AB∥x轴, ∴A点横坐标为1,

∵A点在函数y= (x>0)图象上, ∴A(1,4), ∴B点纵坐标为4, ∵点B在y= 的图象上, ∴B点坐标为( ,4);

(2)解:设A(a, ),则C(a, ),B( , ),

∴AB=a﹣ = a,AC= ﹣ = , ∴S△ABC= AB•AC= × × = ,

即△ABC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其面积为 ;

(3)解:如图,设AB的延长线交y轴于点G,AC的延长线交x轴于点F,

∵AB∥x轴, ∴△ABC∽△EFC,

∴ = ,即 = , ∴EF= a,

由(2)可知BG= a, ∴BG=EF, ∵AE∥y轴, ∴∠BDG=∠FCE, 在△DBG和△CFE中

∴△DBG≌△CEF(AAS), ∴BD=EF.

【解析】【分析】(1)由条件可先求得A点坐标,从而可求得B点纵坐标,再代入y= 可求得B点坐标;(2)可设出A点坐标,从而可表示出C、B的坐标,则可表示出AB和AC的长,可求得△ABC的面积;(3)可证明△ABC∽△EFC,利用(2)中,AB和AC的长可表示出EF,可得到BG=EF,从而可证明△DBG≌△CFE,可得到DB=CF.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交于点A(﹣2,3)和点B(m,﹣2).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直线x=1上有一点P,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Q,若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

【答案】(1)解:∵点A(﹣2,3)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形上, ∴k=﹣2×3=﹣6,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点B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形上, ∴﹣2m=﹣6, ∴m=3, ∴B(3,﹣2),

∵点A,B在直线y=ax+b的图象上, ∴ ∴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

(2)解:∵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 ∴AB=PQ,AB∥PQ,

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c, 设点Q(n,﹣ ),

∴﹣ =﹣n+c, ∴c=n﹣ ,

∴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n﹣ , ∴P(1,n﹣ ﹣1),

∴PQ2=(n﹣1)2+(n﹣ ﹣1+ )2=2(n﹣1)2 , ∵A(﹣2,3).B(3,﹣2), ∴AB2=50, ∵AB=PQ, ∴50=2(n﹣1)2 , ∴n=﹣4或6,

∴Q(﹣4. )或(6,﹣1)

【解析】【分析】(1)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出点B的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解析式;(2)先判断出AB=PQ,AB∥PQ,设出点Q的坐标,进而得出点P的坐标,即可求出PQ,最后用PQ=AB建立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3.如图,已知点D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0,3).过点A(5,0)的直线y=kx+b与y轴于点C,且BD=OC,tan∠OAC= .

(1)求反比例函数y= 和直线y=kx+b的解析式;

(2)连接CD,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C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点E为x轴上点A右侧的一点,且AE=OC,连接BE交直线CA与点M,求∠BMC的

度数.

【答案】(1)解:∵A(5,0), ∴OA=5. ∵ ∴

, ,解得OC=2,

∴C(0,﹣2), ∴BD=OC=2,

∵B(0,3),BD∥x轴, ∴D(﹣2,3), ∴m=﹣2×3=﹣6, ∴

设直线AC关系式为y=kx+b, ∵过A(5,0),C(0,﹣2),

∴ ∴

∴BC=5=OA,

,解得 ;

(2)解:∵B(0,3),C(0,﹣2), 在△OAC和△BCD中

∴AC=CD,

∴△OAC≌△BCD(SAS), ∴∠OAC=∠BCD,

∴∠BCD+∠BCA=∠OAC+∠BCA=90°, ∴AC⊥CD;

(3)解:∠BMC=45°. 如图,连接AD,

∵AE=OC,BD=OC,AE=BD, ∴BD∥x轴,

∴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 ∴AD∥BM, ∴∠BMC=∠DAC, ∵△OAC≌△BCD, ∴AC=CD, ∵AC⊥CD,

∴△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MC=∠DAC=45°.

【解析】【分析】(1)由正切定义可求C坐标,进而由BD=OC求出D坐标,求出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由A、C求出直线解析式;(2)由条件可判定△OAC≌△BCD,得出AC=CD,∠OAC=∠BCD,进而AC⊥CD;(3) 由已知可得AE=OC,BD=OC,得出AE=BD,再加平行得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推出 △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

4.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一节课40分钟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经过实验分析可知,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y随时间x(分钟)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AB、BC分别为线段,CD为双曲线的一部分):

(1)开始上课后第五分钟时与第三十分钟时相比较,何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2)一道数学竞赛题,需要讲19分钟,为了效果较好,要求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最低达到36,那么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否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答案】(1)解:设线段AB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1=k1x+20, 把B(10,40)代入得,k1=2, ∴y1=2x+20.

设C、D所在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2= , 把C(25,40)代入得,k2=1000, ∴

当x1=5时,y1=2×5+20=30,

当 ∴y1<y2

∴第30分钟注意力更集中. (2)解:令y1=36, ∴36=2x+20, ∴x1=8 令y2=36, ∴ ∴

∵27.8﹣8=19.8>19,

∴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解析】【分析】(1)根据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线段AB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和C、D所在双曲线的解析式;把x1=5时和

进行比较得到

y1<y2 , 得出第30分钟注意力更集中;(2)当y1=36时,得到x1=8,当y2=36,得到

, 由27.8﹣8=19.8>19,所以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

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5.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A(4,3),与y轴的负半轴交于点B,且OA=OB.

(1)求函数y=kx+b和y= 的表达式;

(2)已知点C(0,5),试在该一次函数图象上确定一点M,使得MB=MC,求此时点M的坐标.

【答案】(1)解:把点A(4,3)代入函数y= 得:a=3×4=12, ∴y= . OA=

=5,

∵OA=OB, ∴OB=5,

∴点B的坐标为(0,﹣5),

把B(0,﹣5),A(4,3)代入y=kx+b得: 解得: ∴y=2x﹣5.

(2)解:∵点M在一次函数y=2x﹣5上, ∴设点M的坐标为(x,2x﹣5), ∵MB=MC, ∴

解得:x=2.5,

∴点M的坐标为(2.5,0).

【解析】【分析】(1)先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由OA=OB,可求出B坐标,再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中求出解析式;(2)M点的纵坐标可用x 的式子表示出来,可套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MB、MC,令二者相等,可求出x .

6.已知点P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b>0)的图象上,将点P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点Q,点Q也在该函数y=kx+b的图象上. (1)k的值是________;

(2)如图,该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且与反比例函数y=

图象交于C,D两点(点C在第二象限内),过点C作CE⊥x轴于点E,记S1为四边形CEOB的面积,S2为△OAB的面积,若 = ,则b的值是________.

【答案】(1)﹣2 (2)3 n+2),

【解析】【解答】解:(1)设点P的坐标为(m,n),则点Q的坐标为(m﹣1,

依题意得: 解得:k=﹣2. 故答案为:﹣2.

(2)∵BO⊥x轴,CE⊥x轴, ∴BO∥CE, ∴△AOB∽△AEC. 又∵ = , ∴

=

=

令一次函数y=﹣2x+b中x=0,则y=b, ∴BO=b;

令一次函数y=﹣2x+b中y=0,则0=﹣2x+b, 解得:x= ,即AO= . ∵△AOB∽△AEC,且 ∴

= ,

∴AE= AO= b,CE= BO= b,OE=AE﹣AO= b. ∵OE•CE=|﹣4|=4,即 b2=4, 解得:b=3 故答案为:3

,或b=﹣3 .

(舍去).

【分析】(1)设出点P的坐标,根据平移的特性写出Q点的坐标,由点P,Q均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b>0)的图象上,即可得出关于k,m,n,b的四元次一方程组,两式作差即可求出k的值;

(2)由BO⊥x轴,CE⊥x轴,找出△AOB∽△AEC.再由给定图形的面积比即可求出=

=,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用含b的式子表示出OA,OB,由此即可得出线段CE,AE

的长,利用OE=AE﹣AO求出OE的长,再借助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得出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7.抛物线y=

+x+m的顶点在直线y=x+3上,过点F(﹣2,2)的直线交该抛物线于点

M、N两点(点M在点N的左边),MA⊥x轴于点A,NB⊥x轴于点B.

(1)先通过配方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坐标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再求m的值; (2)设点N的横坐标为a,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点N的纵坐标,并说明NF=NB; (3)若射线NM交x轴于点P,且PA•PB=

,求点M的坐标.

【答案】(1)解:y= x2+x+m= (x+2)2+(m﹣1) ∴顶点坐标为(﹣2,m﹣1) ∵顶点在直线y=x+3上, ∴﹣2+3=m﹣1, 得m=2;

(2)解:过点F作FC⊥NB于点C,

∵点N在抛物线上,

∴点N的纵坐标为: a2+a+2, 即点N(a, a2+a+2)

在Rt△FCN中,FC=a+2,NC=NB﹣CB= a2+a, ∴NF2=NC2+FC2=( a2+a)2+(a+2)2 , =( a2+a)2+(a2+4a)+4, 而NB2=( a2+a+2)2 , =( a2+a)2+(a2+4a)+4

∴NF2=NB2 , NF=NB

(3)解:连接AF、BF,

由NF=NB,得∠NFB=∠NBF,由(2)的思路知,MF=MA, ∴∠MAF=∠MFA, ∵MA⊥x轴,NB⊥x轴, ∴MA∥NB, ∴∠AMF+∠BNF=180°

∵△MAF和△NFB的内角总和为360°, ∴2∠MAF+2∠NBF=180°,∠MAF+∠NBF=90°, ∵∠MAB+∠NBA=180°, ∴∠FBA+∠FAB=90°, 又∵∠FAB+∠MAF=90°, ∴∠FBA=∠MAF=∠MFA, 又∵∠FPA=∠BPF, ∴△PFA∽△PBF, ∴ = ,PF2=PA×PB=

过点F作FG⊥x轴于点G,在Rt△PFG中, PG=

= ,

∴PO=PG+GO= ,

∴P(﹣ ,0)

设直线PF:y=kx+b,把点F(﹣2,2)、点P(﹣ ,0)代入y=kx+b, 解得k= ,b= , ∴直线PF:y= x+ , 解方程 x2+x+2= x+ ,

得x=﹣3或x=2(不合题意,舍去),

当x=﹣3时,y= , ∴M(﹣3, ).

【解析】【分析】(1)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化成顶点式,写出顶点坐标,由顶点再直线y=x+3上,建立方程求出m的值。

(2)过点F作FC⊥NB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点N在抛物线上,可得出N点坐标,在Rt△FCN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出NF2=NC2+FC2 , 用含a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进而得出NF2、NB2 , 即可得出到NF=NB。

(3)要求点M的坐标,需要先求出直线PF的解析式.首先由(2)的思路得出MF=MA,然后连接AF、FB,再通过证明△PFA∽△PBF,利用相关的比例线段将PA•PB的值转化为PF2的值,进而求出点F的坐标和直线PF的解析式,由图像可知直线PF和抛物线相较于点M,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点M的坐标。

8.如图1,已知双曲线y= (k>0)与直线y=k′x交于A、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点A的坐标为(3,1),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当x满足:________时, ≤k′x;

(2)如图2,过原点O作另一条直线l,交双曲线y= (k>0)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

四边形APBQ一定是________;

(3)若点A的坐标为(3,1),点P的横坐标为1,求四边形APBQ的面积.

(4)设点A,P的横坐标分别为m,n,四边形APBQ可能是矩形吗?可能是正方形吗?若可能,直接写出m,n应满足的条件;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3,﹣1)

;﹣3≤x<0或x≥3

(2)平行四边形

(3)∵点A的坐标为(3,1),

∴k=3×1=3,∴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点P的横坐标为1,∴点P的纵坐标为3,∴点P的坐标为(1,3),

由双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可知,点Q的坐标为(﹣1,﹣3),点B的坐标为(﹣3,﹣1), 如图2,过点A、B分别作y轴的平行线,过点P、Q分别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交于C、D、E、F,

则四边形CDEF是矩形,

CD=6,DE=6,DB=DP=4,CP=CA=2,

则四边形APBQ的面积=矩形CDEF的面积﹣△ACP的面积﹣△PDB的面积﹣△BEQ的面积﹣△AFQ的面积 =36﹣2﹣8﹣2﹣8=16.

(4)解:mn=k时,四边形APBQ是矩形,不可能是正方形,理由:当AB⊥PQ时四边形APBQ是正方形,此时点A、P在坐标轴上,由于点A,P可能达到坐标轴故不可能是正方形,即∠POA≠90°.因为mn=k,易知P、A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PO=OA=OB=OQ,所以四边形APBQ是矩形.

【解析】【解答】解:(1)∵A、B关于原点对称,A(3,1),

∴点B的坐标为(﹣3,﹣1).由图象可知,当﹣3≤x<0或x≥3时, ≤k′x.

故答案为(﹣3,﹣1),﹣3≤x<0或x≥3;(2)∵A、B关于原点对称,P、Q关于原点对称,

∴OA=OB,OP=OQ,∴四边形APBQ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平行四边形; =36﹣2﹣8﹣2﹣8=16.

【分析】(1)根据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即可解决问题,利用图象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上方,即可确定自变量x的范围.(2)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即可.(3)利用分割法求面积即可.(3)根据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即可判定.

9.如图,已知直线l:y=kx+b(k<0,b>0,且k、b为常数)与y轴、x轴分别交于A点、B点,双曲线C:y= (x>0).

(1)当k=﹣1,b=2

时,求直线l与双曲线C公共点的坐标;

(2)当b=2

时,求证:不论k为任何小于零的实数,直线l与双曲线C只有一个

公共点(设为P),并求公共点P的坐标(用k的式子表示).

(3)①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线段PA、PB是否相等.若相等,请加以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直线l与双曲线C相交于两点P1、P2 , 猜想并证明P1A与P2B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联立l与C得

①﹣②,得﹣x+2 化简,得x2﹣2 解得x1=x2=

﹣ =0

x+3=0

,y1=y2=

直线l与双曲线C公共点的坐标为(

(2)解:证明:联立l与C得

①﹣②,得 kx+2 化简,得 kx2+2 a=k,b=2 △=b2﹣4ac=(2 ∴kx2+2

C只有一个公共点; x=﹣ 即P(﹣

,y=

, )

x﹣3=0,

,c=﹣3,

)2﹣4k×(﹣3)=12k﹣12k=0,

﹣ =0,

x﹣3=0只有相等两实根,即不论k为任何小于零的实数,直线l与双曲线

(3)解:①PA=PB,理由如下:

y=kx+b当x=0时,y=b,即A(0,b); 当y=0时,x=﹣ ,即B(﹣ ,0), P(﹣

),

PA=

PB= ∴PA=PB.

②P1A=P2B,理由如下:

y=kx+b当x=0时,y=b,即A(0,b); 当y=0时,x=﹣ ,即B(﹣ ,0),

联立l与C得 ①﹣②,得 kx+b﹣ =0, 化简,得 kx2+bx﹣3=0, 解得P1(

P1A2=(

)2 ,

, )P2( ,

)2+( )2 , P2B2=( )2+

∴P1A2=P2B2 , ∴P1A=P2B

【解析】【分析】(1)根据联立函数解析式,可得方程组,根据代入消元法,可得方程组的解,可得交点的坐标;(2)根据联立函数解析式,可得方程组,根据代入消元法,可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判别式,可得答案;(3)①根据函数与自变量的关系,可得A、B点坐标,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答案;②根据函数与自变量的关系,可得A、B点坐标,根据联立函数解析式,可得方程组,根据代入消元法,可得方程组的解,可得交点的坐标,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答案.

10.如图1,抛物线y=ax2﹣4ax+b经过点A(1,0),与x轴交于点B , 与y轴交于点C , 且OB=O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OAC沿AC翻折得到△ACE , 直线AE交抛物线于点P , 求点P的坐标; (3)如图2,点M为直线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连OM , 将OM绕O点旋转90°,得到线段ON ,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N , 使点N恰好在抛物线上?若存在,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 (1)解:由题意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则B(3,0); 已知OB=OC=3,则C(0,-3);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x-3),依题意有: a(0-1)(0-3)=-3,a=-1;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3.

(2)解:设AE交y轴于点F;

易证得△FOA∽△FEC , 有 设OF=x , 则EF=3x , 所以FA=3x﹣1;

在Rt△FOA中,由勾股定理得: (3x﹣1)2=x2+1, 解得x= ;

即OF= ,F(0, );

求得直线AE为y=﹣ x+ ,

联立抛物线的解析式得:

解得

; 故点P( ,

).

(3)解:∵B(3,0),C(0,﹣3), ∴直线BC:y=x﹣3; 设点M(a , a﹣3),则:

①当点M在第一象限时,OG=a , MG=a﹣3; 过M作MG⊥x轴于G , 过N作NH⊥x轴于H;

根据旋转的性质知:∠MON=90°,OM=ON , 则可证得△MOG≌△NOH , 得: OG=NH=a , OH=MG=a﹣3, 故N(a﹣3,﹣a),

将其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 ﹣(a﹣3)2+4(a﹣3)﹣3=﹣a , 整理得:a2﹣11a+24=0, a=3(舍去),a=8; 故M(8,5),N(5,﹣8).

②当点M在第三象限时,OG=﹣a , MG=3﹣a;

同①可得:MG=OH=3﹣a , OG=NH=﹣a , 则N(3﹣a ,式可得:

﹣(3﹣a)2+4(3﹣a)﹣3=a , 整理得:a2﹣a=0,故a=0,a=1; 由于点M在第三象限,

a),代入抛物线的解析 所以a<0,

故a=0、a=1均不合题意,此种情况不成立; ③当点M在第四象限时,OG=a , MG=3﹣a;

同①得:N(3﹣a , a),在②中已经求得此时a=0(舍去),a=1; 故M(1,﹣2),N(2,1);

综上可知:存在符合条件的N点,且坐标为N(2,1)或(5,﹣8).

【解析】【分析】(1)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进而可根据点A的坐标表示出点B的坐标,已知OB=OC,即可得到点C的坐标,从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为直线AE和抛物线的交点,欲求点P,必须先求出直线AE的解析式;设直线AE与y轴的交点为F,易得△FOA∽△FEC,由于OA=1,EC=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到FE=3OF,设OF=x,则EF=3x,AF=3x-1,进而可在Rt△FOA中求出x的值,也就能求出F点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E的解析式,联立抛物线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点P的坐标.(3)此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点M在第一象限时,可设M(a,a-3),由于ON是由OM旋转90°而得,因此△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过M、N作MG、NH垂直于x轴,即可证得△OMG≌△NOH,得MG=OH,NH=OG,由此可表示出N点的坐标,然后将其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得点M、N的坐标;②当点M在第三象限,④点M在第四象限时,解法同①.

11.已知,抛物线

的图象经过点

(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1,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连接 的坐标;

(3)如图2, 是线段 把

上的一点,过点 作

轴,与抛物线交于 点,若直线

分成面积之比为

的两部分,请求出 点的坐标. ,

的坐标分别代入

,试求出当

的值最小时点

【答案】 (1)解:将 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解: 如图1,由于点 、 关于 轴对称,所以连接 ,直线 与 轴的交点即为

所求的点 ,

由 解得

易得直线 的解析式为: 当 点 坐标

时,

.那么, 与直线 的交点坐标为 的交点坐标为

点的坐标为 又

,令 , ,

,得

(3)解:设 点的坐标为 所以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与抛物线 由题意,得 ①

,即

(舍去).

(舍去), , 或

, .

解这个方程,得 ②

,即

解这个方程,得 综上所述, 点的坐标为

【解析】【分析】(1)将点 、 的坐标代入可得出 、 的值,继而得出这个抛物线的

解析式;(2)由于点 、 关于 轴对称,所以连接 的点 ,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 (3)如图2,

于 ,设 ,

,直线 与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

的解析式,然后求得该直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即可;

,根据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 ,

,列关于 的方程,然后分别解关于 的

征,设 点的坐标为 然后分类讨论:分别利用 方程,从而得到 点坐标

12.如图,抛物线

与 轴交于 、 两点,与 轴交于 点,且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 的坐标; (2)判断 (3)点

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是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

的周长最小时,求 的值.

【答案】 (1)解:∵ 点在抛物线上, ∴

,解得

, , ,

为直角三角形,证明如下: 中,令 ,且 为 ,

可得 ,

,解得

∴ 抛物线解析式为 ∵

∴ 点坐标为

(2)解: 在 ∴ 为 ∴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又 ∴ ∴

, ,

为直角三角形;

(3)解: ∵

∴ 点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如图,连接 ,交 轴于点 ,则 即为满足条件的点,

设直线 解析式为

把 、 坐标代入可得 ∴ 直线 解析式为 ∴

,解得 ,令

,可得

, ,

【解析】【分析】(1)把A点坐标代入可求得b的值,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再求D点坐标即可;(2)由解析式可求得A、B、C的坐标,可求得AB、BC、AC的长,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3)先求得C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DE,与 轴交于点M,则M即为所求,可求得DE的解析式,令其y=0,可求得M点的坐标,可求得m.

13.如图,正方形

、等腰

的顶点 在对角线 上(点 与 、 不重合),

与 交于 , 延长线与 交于点 ,连接 .

(1)求证: (2)求证: (3)若 ∴ ∵

,求

, .

的值.

是正方形,

【答案】 (1)解:∵

是等腰三角形,

∴ ∴ ∴ ∴

(2)解:∵ ∴ ∵ ∴ ∵ ∵ ∴ ∴ ∴ ∴ ∴

, , , ,

是正方形,

是等腰三角形,

(3)解:由(1)得 ∴ 由(2) ∴ ∵ ∴ 在

中,

, , , , ,

【解析】【分析】(1)证出∠ABP=∠CBQ,由SAS证明△ABP≌△CBQ可得结论; (2)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APF=∠ABP,可证明△APF∽△ABP,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Q=∠BAC=45°,可得∠PCQ=90°,根据三角函数和已知条件得到

∠CBQ=∠CPQ即可求解.

,由(2)可得

,等量代换可得

14.如图,抛物线y= 0).

x2+bx-2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一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判断△ABC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3)点M(m , 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CM+DM的值最小时,求m的值. 【答案】 (1)解:∵点A(-1,0)在抛物线y= ∴

× (-1 )2 +b× (-1) –2 = 0

x2 +bx-2上

解得b =

x2-

x-2. (x-

)2-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y=

x2-

x-2 =

(x2 -3x- 4 ) =

, -

).

∴顶点D的坐标为 (

(2)解:当x = 0时y = -2, ∴C(0,-2),OC = 2。 当y = 0时, ∴B (4,0)

∴OA =1, OB = 4, AB = 5.

∵AB2 = 25, AC2 =OA2 +OC2 = 5, BC2 =OC2 +OB2 = 20, ∴AC2 +BC2 =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

x2-

x-2 = 0, ∴x1 = -1, x2 = 4

(3)解:作出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C′,则C′(0,2),OC′=2,连接C′D交x轴于点

M , 根据轴对称性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MC +MD的值最小。

解法一: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E. ∵ED∥y轴, ∴∠OC′M=∠EDM,∠C′OM=∠DEM ∴△C′OM∽△DEM. ∴

∴ ,∴m=

解法二: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 =kx +n ,

则 ∴

∴当y = 0时,

.

,解得n = 2,

.

.

【解析】【分析】(1)把点A坐标代入抛物线即可得解析式,从而求得顶点坐标;(2)分别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符合勾股定理可知其是直角三角形;(3)作出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C′,则C′(0,2),OC′=2,连接C′D交x轴于点M,根据轴对称性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MC + MD的值最小。

15.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

为(2,6),点B的坐标为(n,1). (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E为y轴上一个动点,若S△AEB=10,求点E的坐标. 【答案】(1)解:把点A(2,6)代入y=

,得n=12,

,得m=12, 则y=

把点B(n,1)代入y=

则点B的坐标为(12,1).

由直线y=kx+b过点A(2,6),点B(12,1)得

解得

x+7

则所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解:如图,直线AB与y轴的交点为P,设点E的坐标为(0,m),连接AE,BE,

则点P的坐标为(0,7). ∴PE=|m﹣7|.

∵S△AEB=S△BEP﹣S△AEP=10, ∴

×|m﹣7|×(12﹣2)=10.

∴|m﹣7|=2. ∴m1=5,m2=9.

∴点E的坐标为(0,5)或(0,9).

【解析】【分析】(1)把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把点B的坐标代入已求出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出n的值,得出点B的坐标,再把A、B的坐标代入直线y=kx+b,求出k、b的值,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设点E的坐标为(0,m),连接AE,BE,先求出点P的坐标(0,7),得出PE=|m﹣7|,根据S△AEB=S△BEP﹣S△AEP=10,求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E的坐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